查看原文
其他

找不同 | 中外共享农庄大PK

2017-08-08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绿维文旅

从滴滴打车到共享单车,再到共享汽车、共享房屋,共享经济似乎突然成为了资本追逐的宠儿。那么作为传统的农业,是否可以紧跟时代的步伐,改变农业的面貌?近日,海南省政府印发《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以发展共享农庄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的指导意见》,大力推动发展“共享农庄”,使农民转变成为股民、农房转变成为客房、农产品现货转变成为期货、消费者转变成为投资者,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共享农庄”的概念首次在海南提出并付诸实施。

图片来自网络


绿维文旅认为将共享经济理念运用到农业当中,通过顶层设计,实现乡村闲置资源转化为消费者共享产品是探讨田园综合体乃至乡村旅游扶贫的新思路。作为“共享农庄”的首提地,海南无先例可循,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小编带大家一起盘点国内外优秀的共享农庄案例,希望可以得到启示。

 


国外“共享农庄”案例


美国:艾米的农场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农场由父女俩共同经营。作为美国的“农家乐”,近60亩的农场由两个人打理,显然是十分困难的,所以他们干脆把农场弄成开放式,随性经营。有多开放呢?他们定了四个“随便”——门随便进、活随便干、菜随便摘、钱随便给。

 

农场有一块小黑板,梅泰诺会在上面写当天要做的事,比如给白菜浇浇水、给土豆松松土……这样一来,游客们就有了干活的目标,大家辛苦一天,到最后看着有什么想带回去的蔬菜水果,随便给点钱,就可以直接拿走。这样一来,美国这家“共享农场”不仅解决了劳动力问题,还成了旅游景点,种出来的庄稼还能卖到超市挣一笔,真是一举三得。

日本:Ma farm

图片来自网络

Ma farm创立已经有十年时间了。这个农场的建立是为了让更多人快乐地参与、从事农业。公司2016年收入总额10亿日元,利润4000万日元,2017年的经营目标是 12.9 亿日元。目前收入来源为四大块:

 

1、都市小农园


公司将距离市区近(车程在半小时内)的农地包装成“都市小农园”,目前公司有 120 多个“小农园”,拥有会员 10000 多人。公司每周会派遣农业专业人员在小农园进行现场指导,为了增加项目粘性,每个月还会向租地客户邮寄新品种蔬菜种子和各种主题活动的资讯,吸引客户来小农园参与。

 

“小农园”的模式创新不仅解决了大量的闲置农地,同时也解决了农地的土地增值。在日本 1000 平方米的农地,如果用于水稻种植收益是10 万日元,用于蔬菜种植收益是30万日元,而他们的“共享” 小农园的收益是300万日元!

 

2、专业农业学校


他们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创办了自己的农业专科学校,学制是一年半,开设有务农技术、农业经营和蜜蜂养殖三个专业。学校每年会收取高达 64万日元的学费,现在已有 800 多学生毕业,Ma farm 的理想是培养10万专业“快乐务农”的毕业生。

 

3、农场产品直营


Ma farm 拥有三家自营的蔬菜直营店,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菜店,而是设计时尚的蔬菜卖场,让客人有快乐的体验感。公司之所以创办自己的产品直营店,为的是推动农产品的当地化生产与消费的理念,最大化实现产、供、销的“本地化”。改变原有农产品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的不必要的物流成本,“本地化”保持了农产品的新鲜与流转成本的降低,真正达到了多赢!

 

4、农园土地租赁经纪


Ma farm 设计了一个“农园土地租赁经纪”平台,闲置农地的人可以上网登记自己的土地位置,想租赁土地的人可以在平台上搜索,目前还不能自动成交,因为日本的相关手续还是比较复杂,而且拥有土地的农民也不会很信任要租地的客户。

 

这时 Ma farm 作为一个专业的“第三方”就会提供撮合甲乙方合作的“经纪”工作,使交易变得简单、顺畅。而每撮合一笔交易,Ma farm 或获得每笔 50 万日元的手续费。通过互联网,Ma farm把这些长尾需求有效聚合起来。因为越是复杂交易,越需要中介、平台的专业化服务,并取得交易双方信赖。

德国:公主花园

图片来自网络

2009年,有人从柏林当地政府手中租下了一片荒地,把它改造成了一个城市农场。这里就成了一处公共的农耕地,任何人都能自由出入,摘走园中的成果,但前提是——要在这里进行耕种。许多志愿者纷纷将自己家里的土豆、西红柿、萝卜、香菜等“土特产”带到花园里种植。大家以菜会友,彼此交流心得。

 

周末时,“公主花园”定期会举办音乐会。小黑板上写着当季的蔬菜品种。



国内“共享农庄”3大样板案例


艾米农场

图片来自网络

艾米CEO看准了中国农业跨界的美好未来,开创了艾米农场。

 

艾米会通过闲置农田托管计划,面向全国范围接受相关地方政府、合作社、乡村旅游度假项目、特色小镇等单位的闲置优质农田托管申请。经过环境审核后的土地,艾米会将统一进行建设,打造成统一管理的农场,实现共享农场的网络化运营。

 

通过“互联网+农业”的方式,实现线上预订下单,线下农场体验,形成互联网订单农业模式。城市家庭只需要在线下单,认购相应农田的收获权,就可成为共享农场会员,吃到生态、环保、无污染的健康生态有机胚芽米。

乐农之家

图片来自网络

乐农之家创立于2016年,率先提出了“知农、富农、乐农”“新三农”理念。

 

乐农之家通过利用互联网高度透明和强用户体验等特性,将实体农场与大众连接起来,打造全新的线上认养、线下代养O2O生态养殖场景,引导远离山林、草原、田园的都市人投身于生态农业建设中,形成了需求到产品再到消费的完整农牧产品消费链。


互联网用户通过乐农之家APP进行随时随地认养,认养时可以选择现金收益或实物收益。乐农之家将通过顺丰冷链配送到客户手中。用户还可以在欢乐集市出售,体验一回真正做农商的乐趣。未出售的,乐农之家将回购。

南田“众享农庄”

图片来自网络

三亚首个“共享农庄”落户原南田农场,将打造成集教育科研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旅游示范综合体。该项目地块面积约3838亩,预计总投资68亿元人民币。

 

三亚南田“共享农庄”项目位于三亚东大门,依傍海榆东线公路及环岛高速,具有良好的旅游区位条件及生态资源。项目建设内容分为生态种植基地(农业双创基地)、农垦新型社区、国际知名农业休闲旅游度假农庄等三大类内容。南田“共享农庄”还将针对沿街房屋进行艺术改造,将原村落生活区转变为商住生活服务区,打造具有特色、亮点的民俗风情街,既为游客提供商旅业服务,出售农特产品,也作为影视拍摄基地,衍生产业链条,帮助原垦区居民职工创收增收。


图片来自网络



事实上国外共享农业的发展是比较早的,上述的例子只是更具代表性。那国内外共享农业究竟有何不同呢?一起来看看!

 

一、切入点

 

国外共享农业是以“乐趣”为切入点,他们建立共享农业是为了让人们在农业种植、采摘的过程中享受快乐,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的时光,放松身心。

 

而中国共享农业的切入点,大都是以农产品健康为主,力图打造生态农产品,让闲置的土地发挥作用。

 

二、经营模式


图片来自网络

 

国外农场的经营模式(美国、德国)为例:以开放自由为主,谁都是农场的主人,你随时可以去,也随时可以走,但也要遵循人家的规矩,如要做的活,采摘之前要先种植等。

 

在中国,以(艾米农场、乐农之家)为例,以互联网+农业的方法,线上预订农产品或农场体验,最后将健康的农产品通过物流送达客户手中,或带着朋友、亲人去农场亲身体验一下农民的生活,但这些都以收费为前提的。

 

三、商业模式

图片来自网络

 

日本共享农场的盈利模式主要由农业专业学校、都市小农园、农产品直营、土地租赁经纪四大块组成,每一部分都是各自独立的,有它自身的运营模式,赚钱貌似很厉害。美国与德国,不以盈利为目的,只是为了提供一个场所,供人们体验农村生活,放飞自我。

 

中国的共享农业,目前都是以互联网为依托,让客户在线上预订产品或体验,以此获得双赢的模式。

 

四、政策扶持

图片来自网络

 

国外的共享农业渊源已久,目前国家对此虽未有大的补贴或投入,但肯定也是支持的。

 

中国的共享农业却是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前几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今年要在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其中,作为试点省份之一的海南,提出的就是——以发展“共享农庄”为抓手,建设田园综合体和美丽乡村。于是总投资68亿元的南田“共享农庄”在三亚诞生了。

 

文章源于:农业行业观察


近期精彩回顾:

 休闲农业园中的蔬菜之趣

 共享农庄开发模式研究

军事旅游:让"战狼"不再陌生

 乔润令:特色小镇“小而特”是核心

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增至7个

林峰:特色小镇开发运营模式分享(附视频)

林峰:田园综合体运营模式分享(附视频)

林峰:全域旅游下旅发委"旅游项目管理"探索

 第四批PPP示范项目优先支持旅游等幸福产业

2017全域旅游发展报告:"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关注“绿维文旅”微信订阅号,回复关键词“田园综合体、全域旅游、特色小镇、投融资、IP”,获取更多政策、案例、研究等综合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